主頁 » Day 3-5:瑪哈泰寺

Day 3-5:瑪哈泰寺

瑪哈泰寺係根據曼荼羅的概念而設計,佈局十分精妙。曼荼羅(梵語:मण्डल)的本義為圓形,引伸出中心和聖壇之意。

再深一個層次,曼荼羅代表各個宗教的宇宙模型,或顯現各宗教所見的真實。

主佛塔前的寺院規模宏大,同先前看過的其他寺院一樣,屋頂消失不見了,只剩下支撐屋頂的柱子。

寺院始建於14世紀,原本供奉著一尊青銅佛陀坐像,但在18世紀末泰王拉瑪一世統治期間,佛像被移至曼谷的蘇泰寺(วัดสุทัศนเทพวราราม,Wat Suthat Thepwararam)。

除了主佛塔前的大寺院,周邊部分小佛院也仍然供奉着佛像,不過這些佛像都是在百多年前重塑的,並非「原裝正貨」。

主佛塔矗峙在一個方形平台上,環繞著8個較小的佛塔,共同組成一個代表須彌山的佛塔群。

須彌山(梵語:मेरु)為佛教、耆那教和印度教宇宙觀中最高的聖山,也是眾神的居所。

主佛塔建於1345年,供奉著佛陀的舍利,瑪哈泰寺(大舍利寺)的名字亦因之而來。

主佛塔頂部是素可泰風格的蓮花花蕾狀尖頂,塔身仍保留了不少灰泥浮雕,精美絕倫。

主佛塔底座裝飾有168個行走的朝聖者和僧侶,朝聖者上方是不同姿勢的佛像。

主佛塔兩側均各有一個蒙朵(泰语:มณฑป),蒙朵內各供奉著一尊12米高的立佛像,至今仍保存完好。

蒙朵源自印度的曼達帕(梵語:मण्डप),曼達帕是印度建築中的柱式大廳或亭子,多用作舉行公共儀式或存放宗教文物。

泰國傳統的蒙朵一般為方形或十字形,屋頂尖尖,但瑪哈泰寺內兩個蒙朵的木製屋頂和門早已消失不見,只餘下三面牆壁。

瑪哈泰寺歷經多次重建和整修,故包含多種不同的建築風格。一般來說,主佛塔和大佛院都屬素可泰風格,周圍的小佛塔和小佛院則屬稍後時期的阿瑜陀耶風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