帕蒙空博碧寺旁邊就是帕席桑碧寺(วัดพระศรีสรรเพชญ์;Wat Phra Si Sanphet),絕大部份遊客都會一併參觀兩寺。
帕席桑碧寺鄰近阿瑜陀耶皇宮遺址,始建於1448年,為目前阿瑜陀耶古城內僅存3座建於15世紀的佛寺之一。
「帕席桑碧」字面解作「神聖莊嚴」 ,寺內的佈局、雕刻和建築技巧均屬阿瑜陀耶大城古都最具藝術性表作,是曼谷玉佛寺(วัดพระศรีรัตนศาสดาราม;Wat Phra Sri Rattana Satsadaram)的原型。
1350年,拉瑪鐵菩提一世(สมเด็จพระรามาธิบดีที่ 1;King Ramathibodi I)下令在今日帕席桑碧寺所在的地方興建皇宮,一年後落成。
1448年,波隆摩.戴萊洛迦納王(บรมไตรโลกนาถ;Borom Trailokkanat)在帕席桑碧寺北邊興建一座新皇宮,並將舊有的皇宮改建成佛寺,即帕蒙空博碧寺,以存放其父親的骨灰。
粗眉仔記得幾年前來這裏時,遊客可以登上佛塔,不過可能為了保護古蹟,現在已經不准遊客接近了。
1767年,緬甸軍隊攻陷阿瑜陀耶,寺內建築慘遭焚毁,三座大佛塔也受到嚴重破壞,大佛塔其後於1956年修復成今日所見模樣。
三座大佛塔為卒塔婆式建築,卒塔婆(梵文:स्तूप)爲古代印度地的墳塚式樣,也就是中國的「塔」之名稱來源,後爲佛教所用,以埋藏釋迦牟尼的舍利。隨着佛教在各地的發展,卒塔婆便成為埋藏高僧舍利的建築。
1500年,阿瑜陀耶國王叻沙達提叻(รัษฎาธิราช;Ratsadathirat)下令建造一尊名為「帕席桑碧」的大佛,帕席桑碧寺之名即因之而來。據說佛像高16米,佛身敷以黃金,共花3年才建成,可惜早已被緬甸軍隊完全摧毁。
帕席桑碧寺在晚上7時後會亮起燈光,有興趣的話可以晚上來這裏欣賞夜景。
前日粗眉仔踩單車經過運河的時候,錯過了參觀一間美麗的小佛寺,所以今日會乘篤篤去看看,這間小佛寺就是頌寺(วัดส้ม;Wat Som)。
頌寺始建於何時已不可考,歷史學家從其高棉式建築風格和藝術圖案,推測頌寺大概建於14世紀,是阿瑜陀耶最古老的普朗塔。
頌寺原本是一座印度廟,直18世紀佛教世紀末至19世紀初才被改建成佛寺。
普朗塔上仍保留不少灰泥裝飾圖案,例如蓮花、念珠、捲曲的葉子和各式幾何圖案,精緻美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