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頁 » Day 4-6:吳哥城、巴普昂寺、空中宮殿

Day 4-6:吳哥城、巴普昂寺、空中宮殿

巴普昂寺(ប្រាសាទបាពួន;Prasat Baphuon)位於巴戎寺之西北,由高棉國王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(ឧទ័យាទិត្យវរ្ម័នទី២;Udayadityavarman II) 於11世紀下令興建,原本是一所獻給濕婆的印度教廟宇,其後改建為佛寺。

巴普昂寺在20世紀被重新「發現」時,狀況極差,幾近完全倒塌,修復時歷經重重困難,不過經過近年來多次修復,寺內佈局已經大致上還原。

巴普昂寺是一座須彌山式建築,主塔由三層須彌台構成,台基總高度為34米。

主塔加設了木梯級,遊客可以一直上到第三層。

頂層恍如一個石堆,嚴禁上去。

巴普昂寺地方頗大,不過因為沒有浮雕,值得看的東西不算太多。

第二層台基西邊有一尊巨大的臥佛像,長約70米高9米,不過損毁嚴重,只勉強看見一個人形。

高棉王國於15世紀被阿瑜陀耶王國入侵後,巴普昂寺便被改建為佛寺,估計臥佛就是在那時候加建的。

阿瑜陀耶王國入侵高棉王國並洗劫吳哥城,迫使高棉人遷都至東南部的金邊,吳哥由是日漸凋零,最終在17世紀初被完全遺棄。

空中宮殿(ប្រាសាទភិមានអាកាស;Prasat Phimean Akas)實際上是一座獻給濕婆的印度教廟宇,會被稱為「宫殿」,主要是因為離這裏東北約200米處有一個昔日王宮的遺址,由於皇宮是木構建築,今已不存。

空中宮殿由高棉國王羅貞陀羅跋摩二世(រាជេន្ទ្រវរ្ម័នទី;Rajendravarman II)於10世紀時下令建造,其後由蘇利耶跋摩一世(សូរ្យវរ្ម័នទី១;Suryavarman I)於11世紀時改建成目前所見的須彌山式印度教廟宇。

空中宮殿呈金字塔狀,由三層長方形的須彌台重疊而成,須彌台以紅土磚塊砌成,總高約16米,每層四角均裝飾有獅子或大象。須彌山四邊正中均有台階連通上層,樓梯非常陡峭,可惜如今正在維修,不能上去。

空中宮殿屬吳哥王朝早期的宗教建築,但已包含吳哥窟建築藝術中幾項重要元素,包括須彌山、中心寶塔和浮雕畫廊等,被視為是吳哥窟的前身,亦為高棉建築藝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。

Comments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