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薩神廟(ប្រាសាទចៅសាយទេវតា;Chau Say Tevoda)位於吳哥城以東,建於12世紀中葉,是與吳哥窟同時期興建的印度教廟宇,供奉濕婆和毘濕奴。
周薩在高棉語中解作「神的多產孫子」,廟內供奉著多個罕見的女神雕塑,所以考古學家推斷周薩神廟應該與生育崇拜有關。
周薩神廟失修已久,外型甚為殘破,但連接門樓和寺廟中央房間的長廳仍大致完好,有非常漂亮的花卉浮雕。
雖然是印度教廟宇,但廟內仍放置著多個佛像,可惜大部份佛像都損毀嚴重,令人心酸。
廟內有一條向東通往暹粒河的堤道,狀況仍然大致完好。不過整體上,粗眉仔略嫌周薩神廟太多現代修補的痕跡,欠缺古代遺跡的感覺。
周薩神廟是由某國政府協助整修,所以某國特意在遺跡旁邊興建了一個展覽館,展示其有份協助重建的項目,突兀又無謂。
塔瑪儂遺址(ប្រាសាទធម្មនន្ទ;Thommanon)位於勝利門東側,是蘇利耶跋摩二世(សូរ្យវរ្ម័នទី២Suryavarman II,1113年至1150年)統治期間建造的印度教廟宇,供奉濕婆與毗濕奴。
塔瑪儂遺址地方不大,但建築物上的雕刻精巧細緻,數量甚多而且保存完好,值得花時間細細欣賞。
塔瑪儂遺址與著名的吳哥窟差不多在同時期建造,故塔樓的建築風格亦同吳哥窟相近。
塔瑪儂遺址最引人入勝的地方,是隨處可見的提婆塔浮雕。提婆塔(ទេវតា;Devata)是印度神話中地位較低的天神(Devas),常以女性的形象出現。
塔瑪儂遺址內的浮雕細緻精美,就連提婆塔身上穿戴各種裝飾如花冠、裙子、項鍊、臂環、腰帶和腳踝帶等亦活靈活現。
提婆塔拈花的方式非常獨特(以無名指和中指抵住拇指,並同時伸出食指和小指),造型優雅漂亮,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學學。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