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哥窟(ប្រាសាទអង្គរវត្ត;Angkor Wat)的正式名稱為「至高無上的毗濕奴路迦」(បរមវិស្ណុលោក;braḥvisṇuloka),位處吳哥城南面,由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(ព្រះបាទសូរ្យវរ្ម័នទី២;Suryavarman II)於12世紀時下令建造。
吳哥窟正門前有一道長達450米的堤道,名為彩虹橋(ស្ពានឥន្ធនូ;Rainbow Bridge)。
吳哥窟的修復人員為了讓遊客了解維修前的樣子,左邊堤道只作基本修復支撐,特意保留經歲月摧殘後的原貌。
吳哥窟的護城河呈長方形,全長5700米,河面寬190米。河深4米,且有運河與暹粒河相通。
除了守護作用,河水亦可供居民飲用和灌溉農田,帝王亦能藉此增強權威。
穿越第一層門樓後,便是一片廣闊的空地。
南藏經閣 (បណ្ណាល័យត្បូង)和北藏經閣(បណ្ណាល័យជើង)位處中央堤道兩旁的空地上,兩個藏經閣後各有一個池塘,佈局工整對稱。
這裏離核心部份的普朗塔群不太近亦不會太遠,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。
南藏經閣後有一個池塘,是拍攝普朗塔群和倒影的最佳位置,大家千萬不要錯過。
有別於其他吳哥寺廟朝東的傳統,吳哥窟面向西方,而西方代表死亡,故有人認為蘇耶跋摩二世是打算把這座寺廟作為他的陵墓。所以再提一次大家,如果想把吳哥窟拍得漂漂亮亮,下午甚至傍晚時分來會比較好。
特別一提,在《真臘風土記》中,作者周達観也將此寺稱作「墓」,不過時至今日尚未發現吳哥窟是國王墓地的證據,真相如何至今仍是一個謎。
吳哥窟佔地162.6公頃(1,626,000平方米),是世界上最大的神廟,高棉王國傾盡全國財力,足足花了35年才建成,用「舉世無雙」來形容絕不為過。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