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y 4-16:吳哥窟、迴廊浮雕
吳哥窟的浮雕舉世聞名,第一廊廡的四面石壁上共有8幅巨型浮雕,總面積達1000平方米,精美絕倫,堪稱藝術瑰寶。浮雕題材有兩種,分別是印度史詩中的故事和吳哥王朝的歷史片段。


東廊廡北壁是《毗濕奴與阿修羅交戰圖》(ព្រះវិស្ណុកម្ចាយពួកអសុរា;Vishnu disperses the Asuras),題材來自印度神話,考古學家推測是16世紀的作品,工藝粗糙而且刻紋甚淺,輪廓不太清晰。


阿修羅軍從左右兩邊向中心的毗濕奴進軍,毗濕奴站立於金翅大鵬鳥的肩膀上驅趕阿修羅。


北廊廡東壁是《黑天力戰阿修羅》(ជ័យជំនះរបស់ ព្រះក្រឹស្ណ លើ អសុរា;Victory of Krishna over Asuras),八手黑天是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,祂騎著金翅大鵬鳥戰勝騎著怪獅的千手阿修羅。這一組浮雕質素最差,輪廓難以辨認。


北廊廡西壁是《天神戰魔鬼》(សមរភូមិនៃទេវនិង អសុរា;Battle of Devas and Asuras),描繪天神大戰阿修羅,場面浩大,這一組浮雕的質素比先前兩幅好得多。


西北角亭四壁布滿雕刻,大多是描述《羅摩衍那》(梵語:रामायण;Ramayaṇa)中的故事。《羅摩衍那》在梵語中解作「羅摩的歷險經歷」,內容主要講述拘薩羅國王子羅摩和他妻子悉多的故事,是印度文化的基礎,對印度文學和宗教發展都產生巨大影響。


西廊廡北壁是《蘭卡之戰》( សមរភូមិលង្កា;Battle of Lanka),描述眾猴幫助羅摩奪回悉多,這組浮雕甚為精細,令人眼前一亮。


羅摩站在神猴哈奴曼的肩膀上,拉弓與騎著巨獅的惡魔羅波那(梵語:रावण;Rāvaṇa)戰鬥。


羅摩(梵語:राम;Rama)為印度古代傳說中的偉大英雄,是印度教所信奉的重要神祇,也是主神毗濕奴的化身之一,他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相當於基督教中的耶穌。


哈奴曼(梵語:हनुमान्;Hanuman)為印度史詩《羅摩衍那》中的神猴,擁有五張臉和十隻手或四張臉和八隻手,是羅摩的得力助手,有人認為哈奴曼是《西遊記》中孫悟空的原型。


西廊廡南壁是《俱盧之戰》(कुरुक्षेत्र युद्ध;Kurukshetra),展示《摩訶婆羅多》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在北印度俱盧的一場大型戰爭。


俱盧之戰是古印度吠陀時期規模最大的戰爭,據《摩訶婆羅多》記載,印度幾乎所有地區都有參戰。大戰過後,印度的知識和科學遭受嚴重打擊,正處於發展巔峰的吠陀文明亦突然毀滅。


有趣的是,《摩訶婆羅多》中描述的戰爭場景,與現代的核子戰爭非常相似,難道古代印度人已經發明了核武?


「原子彈之父」奧本海默在談及對於發明原子彈一事時,亦引用了《摩訶婆羅多》中的一段經文:「現在我成了死神,諸世界的毀滅者。」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