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羅寧格博物館位處一座修道院的遺址內,修道院於中世紀時建造,修道院在法國大革命時被強行解散,只有建築物得以倖存。
《最後的審判》(Crucifixion)由揚.普羅沃斯特(Jan Provost;1462年至1529年)於1500年繪製。此畫在氣氛渲染方面十分出色,充分展現出人類在最後審判時產生的絕望和恐懼。
《基督的洗禮》(Jan des Trompes)是一幅由傑拉爾德.大衛(Gerard David;1460年至1523年)於1502年至1508年間創作的祭壇三聯畫。傑拉爾德.大衛主要在布魯日和安特衛普從事創作,擅長描繪基督家庭的生活場景。
《岡比西斯的審判》(Het Oordeel van Cambyses)由傑拉爾德.大衛於1498年創作,描繪了腐敗的波斯法官西薩姆尼斯(Sisamnes)被捕和被剝皮的情景。
此畫分成左右兩部份,左邊是西薩姆尼斯被捕的一刻,右邊則是西薩姆尼斯被處以極刑時的血腥場面,令觀者感到恐懼,從而達到教育之目的。
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就到此為止,跟著便進入巴洛克時期。
這段時期的畫作,不論在題材和表現形式方面都和文藝復興時期有很大分別,大部分畫作都以當時的歷史事件為題材,喜以強烈的光暗對比營造戲劇性的效果。
風景畫和靜物畫在巴洛克時期發展蓬勃,博物館內亦展出了很多優秀作品。
最令人粗眉仔印象深刻的,是一幅野雞的靜物寫生,粗眉仔要行到好近好近,才肯定這是一幅油畫,並非實物。
巴洛克時期後便是一批近代作品,當中有很多新古典主義(意大利語:Neoclassicismo;德語:Neoklassizismus)的畫作。新古典主義運動在19世紀初時發展最鼎盛,一般學者都將之定義為對古希臘羅馬經典風格的復古和改造。
展覽進入尾聲,最後是多幅二戰後的作品,由於粗眉仔一向對現代藝術沒有任何興趣,所以這部份只是粗略地看看便算了。
格羅寧格博物館內精品眾多,而且橫跨多個年代,對作品的說明亦精準清晰,參觀人士可以一邊印上作品,一邊認識西方美術發展史。令粗眉仔覺得奇怪的是,來博物館參觀的人不算多,莫非大部份遊客都只顧着購物和打卡?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