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隆主教座堂完美地結合了所有中世紀哥德式的建築和裝飾元素,是哥特式大教堂中的經典,所以有必要為大家講講什麼是歌德式建築。
哥德式建築(法語:Architecture gothique, 英語:Gothic architecture)是一種盛行於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,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,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。
哥德式建築大致上可以用「高聳修長」來形容,以表現神秘、哀婉、崇高的強烈情感,對後世其他建築風格有重大影響。
教堂內的尖拱(pointed arch)、玫瑰花窗(rose window)、花飾窗格(tracery)、彩色玻璃(stained glass)和飛扶壁(flying buttresses)等,都是哥德式建築常用的設計。
對比羅馬式建築的厚重陰暗,歌德式建築顯得輕盈修長,感覺亦較為明亮。
哥德式建築窗戶極大,外面的陽光穿越彩色玻璃窗進入室內,營造出明亮悅目的氛圍。
光明在天主教中代表神聖,信徒沐浴在色彩斑斕的光影中,自然就會產生神同在的感覺,光就是神的形象化。
此外,哥德式建築大都高聳巨大,就是企圖以實物來表達崇高偉大這種抽象思想。
中世紀時,人們教育程度普遍不高,大多無法直接閱讀聖經,只能透過教堂的建築和圖畫來獲得聖經想要傳達的信息。
教堂外有不少建於13世紀的飛扶壁(英語:Flying buttresses)。飛扶壁是一種用作支撐的建築部件,常見於哥德式建築,尤其是大型的哥德式教堂。
飛扶壁通常以半個拱券的形式出現,所以又稱飛券(德語:Strebebogen)。飛扶壁暴露在建築物外部,除支撐外亦具有裝飾作用。
由於整座建築物的受力點都集中在飛扶壁上,牆體可以建得很薄,甚至完全取消並改為花窗玻璃結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