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頁 » Day 3-8:醍醐寺、金堂、不動堂、真如三昧耶堂

Day 3-8:醍醐寺、金堂、不動堂、真如三昧耶堂

應仁之亂(1467年至1477年)後,下醍醐因戰亂而變得滿目瘡痍,除了五重塔外,其餘建築皆蕩然無存。

1598年,豐臣秀吉在醍醐寺舉辦「醍醐花見」,並修建了下醍醐內多座建築,當中包括金堂。

金堂(こんどう)是醍醐天皇的於926年下令興建,當時稱為釋迦堂,原本位於紀伊國有田郡湯淺(今和歌山縣有田郡湯淺町),於1598年應豐臣秀吉要求而遷移到此。

金堂曾在鎌倉時代(12世紀至14世紀)進行大翻新,遷移時亦混雜了桃山時代的技術,整體建築包含多個時代的藝術風格。

粗眉仔雖然喜歡古蹟,卻對金堂周圍的櫻花更有興趣。

金堂對出的鐘樓結構簡單,沒有任何特別之處,但一配上粉紅色的櫻花做背景,立即變得不同凡響。

金堂旁邊就是不動堂和護摩道場,可能這裏沒有櫻花樹,遊客甚少。

不動堂(ふどうどう)內供奉著五尊明王像,當中包括不動明王。不動明王(梵語:अचलनाथ)為佛教密宗的護法之一,是五大明王中鎮守中央方位的明王。

不動堂前是護摩道場,這裏會定時舉辦祈福儀式,焚燒柴燈護摩以祈求世界和平。護摩(梵語:होम)意譯為火供,最早來自於婆羅門教的吠陀祭祀,用以供養火神阿耆尼(अग्नि)以為驅魔求福之作法。

真如三昧耶堂(しんにょさまやどう)由朱雀天皇於949 年下令建造,當時名為法華三昧堂,其後於1470年焚燒毀,直到1997年才重建。

真如(梵語:तथाता)為佛教術語,一般被解釋為法的本性,即法的真實本質,而三昧耶在梵語中則可解作諾言或契約。

由真如三昧耶堂再上,會經過日月門(にちげつもん),日月門外型古樸典雅,儼如迷你版的西大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