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哥窟在高棉語中稱為「អង្គរវត្ត」(Angkor Wat)或「នគរវត្ត」(Nokor Wat),字面意思為「寺廟之城」,皆因吳哥窟佔地極大,儼如一座小型聖城,卻又不如北面的吳哥城那麼大,故亦有「小吳哥」(អង្គរវត្ត )之稱。
吳哥窟建築群有兩種對稱,分別為鏡像對稱和旋轉對稱,剛才在護城河和外郭時大家已經見識過精確的鏡像對稱,而在中心部份則可以欣賞到更巧妙的旋轉對稱。
在第一層迴廊的西門,有一個的四壁佈滿小型佛像的空間,名為千佛閣(សាលព្រះពាន់)。
吳哥窟改為佛寺後,佛教徒在千佛閣留下多尊佛像,不過大部分佛像已被偷走,另外有一部分被赤柬破壞,目前只剩下寥寥幾尊。
吳哥窟內大部份神像和佛像都移送到博物館展出,以防被盗走,留在遺跡中的塑像甚少,而且大都不是精品。
迴廊四周有四個淨身池,從前任何人進入中心殿堂前,都必須先在此沐浴淨身。四個淨身池均設有排水孔,使用時將排水孔堵住就可以浸浴,原理和現代的浴缸差不多,是非常先進的設計。
這裏牆上雕刻了許多打扮講究的提婆塔,姿態優雅美麗,恍如天堂上的舞會。
蘇利耶跋摩二世(ព្រះបាទសូរ្យវរ្ម័នទី២;Suryavarman II)於1113年至1150年在位,期間是高棉王國最強盛且疆域最廣的時代,吳哥窟是他其中一項輝煌成就。
蘇利耶跋摩二世是憑殺害其叔父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一世(ធរណីន្ទ្រវរ្ម័នទី១;Dharanindravarman I)而奪得王位,故為了樹立威望而下令建造一所巨大廟宇,而且還要比所有前任國王興建的700多座廟宇更大。
粗眉仔到訪時,第二迴廊有部份正在整修,無獨有偶,整修位置偏偏正是粗眉仔想參觀的地方。
這裏的門框左邊有一個小洞,小洞曾在電影《花樣年華》的結尾出現過,在電影中,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就是向著這個小洞吐露內心秘密。
吳哥在高棉語中解作「首都」,該詞彙來源於梵語詞彙「城」(नगर;nagara)。其實該城的正式名稱應為耶輸陀羅補羅(យសោធរបុរៈ ;梵語:यशोधरपुर),意爲「榮光的她之城」。
發表留言